广西农牧网—-中国农牧企业权威性新媒体平台,网站立足于广西,面对中国和东盟,为“三农”提供促销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宣传服务、物流服务等,为广西农牧企业搭建及时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惠农补贴大幅增多。资金、资源涌入农村基层,但在监督机制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涉农资金、资产、资源的职务犯罪较多,且近年来村官贪腐七八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国家惠农专项资金投入逐年加大,覆盖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惠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并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往往容易出现滞留、截留、挪用、挤占等腐败问题,由此涉及的职务犯罪领域也呈多元化,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干群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
众所周知,国家惠农补贴资金堪称农村群众的福利“蛋糕”,其中涉及的补贴种类繁多,包括粮食补贴、农机补贴、退耕还林补贴以及农村低保、社保、扶贫款等,这些惠农“蛋糕”都可能成为基层干部渔利的对象。从村干部到乡镇干部,“苍蝇”们都有各自分食惠农“蛋糕”的途径:雁过拔毛,获批一万元到农民手中仅有五千;索要“好处费”,让村民春节前送一只鸡上门……种种乱象严重破坏了惠农政策在农村的实施,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备受民众诟病。
诚然,各地一直在下大力气治理“蝇腐”问题,但农村基层干部“分食”惠农“蛋糕”的乱象始终难以消除。之所以如此,表面看来,是由于部分地区在涉农资金的支付、管理上存在漏洞,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究其根源,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党纪、政纪、法律对农村基层干部监管乏力,致使权利失控;二是这些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能正确看待手中权力。
因此,笔者认为,要根治惠农“蛋糕”屡被“苍蝇”分食的乱象,必须标本兼治,必须多管齐下——要构筑威慑防线,通过严查严打涉农腐败来“治标”;要拉紧防控红线,通过强化监督堵塞村务管理漏洞来“治源”;要绷紧思想防线,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来“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