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牧网—-中国农牧企业权威性新媒体平台,网站立足于广西,面对中国和东盟,为“三农”提供促销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宣传服务、物流服务等,为广西农牧企业搭建及时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有机黄颡鱼是很常见一种鱼类,很有营养。养殖黄颡鱼自然也如同养殖其他的鱼一样,成本低效益高,自然也是离不了产量作为前提。首先还是简单介绍下珠三角养殖黄颡鱼的主要特点,放养密度大约3到5万尾每亩。一种为五六月份左右放养500尾~40尾一斤规格,次年清明节左右一次性出鱼,当地称为养殖新鱼。还有一种为三四月份直接放养 40尾一斤规格的黄颡鱼。养殖到中秋或者年底出鱼,当地称为养殖旧鱼。本文主要以这两种养殖的方式做分析。
今天,我们看看高手是怎样养黄颡鱼,本文以珠三角养殖黄颡鱼为例做讲解,也以此文做一个抛砖引玉,希望能为您的养殖成功助一臂绵薄之力。
黄颡鱼自身有哪些特点
1.底层生活,这一点不同于草鱼等中上层水体生活的鱼类,底层生活的叉尾、牛尾巴(乌苏里鲿)、泥鳅等也有这样的特点。当然处理的思路上也是类似的。溶氧需求3.0毫克/升,低于3.0毫克/升则容易发病、生长缓慢,底层水的溶氧低于2毫克/升则容易死鱼。3毫克/升的溶氧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草鱼浮头的溶氧值,要保持底层水的溶氧始终在3毫克/升以上,这就是黄颡鱼养殖的难点所在!本身生活在底层,排泄物基本在底层,这样底层容易积累有机质,氧化还原反应消耗底层水的氧气,容易滋生厌氧型细菌,而生物机体本来就是厌氧环境,这样继而又加剧了病害的增加,所以黄颡鱼的病害特别多,爆头、烂身、出血、肠炎、肝胆类疾病,甚至很多鱼塘每天死几条鱼。
2.放养的密度大,3万到5万的亩放养量。当鱼苗还小的时候,还看不出来这个大密度的影响,当鱼的规格变大以后,影响力就凸显出来了。一亩 667个平方上有3万到5万尾鱼,平均每平方米45尾~75尾鱼,基本上在池塘底部密密麻麻一条挨着一条。每条鱼不断的游泳,很容易把池塘底部的有机质推到池塘的水体中散布开来,这样有机质在水体中散布开来,相对表面积增加,吸附能力加强,很快就把水体中的氧气消耗掉、矿物营养元素吸附掉、遮挡太阳光的照射深度,短短数天,池塘中的藻类基本死掉,或者留下具有鞭毛的隐藻门藻类存货、轻微的状况是蓝藻大量繁殖。另外散布的有机质也提供了细菌、原虫类的数量增加所需的营养和生活设施,这样又反过来造成氧气的减少,病害增加。
3.这条鱼又具有一定的地盘优势,即一个鱼群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如多放一小批黄颡鱼或者受光、声音、风力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全塘鱼因为保护地盘的大运动,如同链式反应一样,短短数天全塘水变黄,死鱼病鱼增加。严重的可能几个月都是黄浊水,即藻类缺乏所表现的现象。
4.池塘中的供养源:浮游植物光合作用70%~90%,增氧机、风力作用10.96%~20%,水体中高等植物光合作用1%~3%,这里说明藻类对于整个水体的溶氧供应最重要,而以上的分析可见,养殖这条鱼的难度比很多其他养殖品种都要大点的原因了。那么对于增氧机的供养效率能抱多大的希望呢?以叶轮式增氧机为例,在水体很干净的时候,可以为周边约16米范围内水体有效增氧,即大约1.3亩左右。而黄颡鱼塘刚好因为鱼类的活动,水体中的有机质多,水体的黏度大,增氧机的效率基本是降低的。
5.池塘中溶氧的消耗源:细菌对有机质分解耗氧40%~70%,鱼类的呼吸10%~30%。夜间藻类的呼吸作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过肥的水体,黄颡鱼也是表现尾吃料差,病害相对较多。
综上所述要解决黄颡鱼养殖的溶氧问题,就要解决水体中藻类的问题,水体中有机质的问题,水体中细菌群落的问题,藻类丰度问题、水体透明度的问题、鱼类应激安静程度问题,接着要解决黄骨鱼生长速度,病害、存塘量、料比低的问题,才能达到产量高、成本低、效益高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当然解决系统问题就要用系统的方法,如果用单一的方法一般效果就欠佳,比如直接使用增氧改底类产品,可能效果就不能达预期,反而有可能加剧病害,增氧改底类产品释放氧气,被有机质吸附后,造成有机质上行,如果恰逢水体上下对流的季节,这样的意外情况就会发生,反而起了不好的作用。
上一篇:野鸡养殖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下一篇:猪场病毒性腹泻防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