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牧网—-中国农牧企业权威性新媒体平台,网站立足于广西,面对中国和东盟,为“三农”提供促销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宣传服务、物流服务等,为广西农牧企业搭建及时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水稻种植,不施化肥用农家肥并不少见,不打农药喝中药则让人不可思议,但在横县南乡镇陈塘村,村民们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对生态种植有着实实在在的感受。
眼下将近水稻收获的时节,笔者来到陈塘村,走上田间地头,眼前150多亩的稻田迎风摇曳,稻香扑鼻。"今年又有好收成。"该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徐华朝喜上眉梢,与笔者聊起了村里生态水稻的种植发展过程。
与生态水稻结缘
西津湖水三面环绕,肥沃了沿岸土地,陈塘村民世代以农业种植为生,盛名在外的横县大头菜便是发源于此。2005年,香港社区伙伴派人来到村里考察,对水质、土壤和空气进行严格的检测,认为该村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先天条件。徐华朝、粱秀群等5个农户开始了生态农业的推广尝试,种植4亩生态水稻,成为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香港社区伙伴是一个慈善机构,一直致力于支持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在该机构的指导下,2006年初,陈塘村成立了种植协会。2007年,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广西农业推广总站等项目的进入,更为协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种植初期并不顺利,产量下降了一半多。"徐华朝坦言,长期使用化肥使土壤出现板结,停止使用农药后虫害严重,加上经验不足,成本投入偏高,但收益跟不上,这让他们颇为苦恼。
为此,试验田的农户们纷纷向老一辈的农民请教,继承传统生产上的种植技术,自制农家肥、中草药,并对配方不断进行改良,安装诱虫灯。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外生态有机农业专家及国内各地的科研单位受邀到访,给生态水稻做技术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不断提升,种植规模从最初的4亩发展到如今的150多亩,种植协会也成长为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达50多户。
"生态大米颗粒饱满,煮起来柔软而且很香,比较有饭味。"村民黄洪进种有3亩多生态水稻,他说,和普通水稻相比,生态水稻产量不算高,每亩稻田产量约七八百斤,销售价格比普通米贵不少,每斤约6元,亩收益增多2000元左右。
草本防治有奇效
笔者站在田埂边仔细观察,水田里的泥土有明显特点--很有光泽且蓬松。徐华朝说,这是各种蚯蚓、泥鳅等生物的功劳。没有化肥、农药的"毒害",它们在田里的日子过得很滋润,钻进钻出松了泥土,水稻长得更为茁壮。
从最初使用商品有机肥,到后来慢慢摸索出自制农家肥、中草药,取得国家专利,陈塘村的生态种植之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据介绍,村里自制的农家肥主要由花生麸、骨粉、鱼粉和草木灰组成。为了配置出最佳比例,合作社特意辟出试验田,分成12个方块。每个方块施以不同比例的肥料,通过观察水稻生长、土壤变化,品质产量等判断成效。目前,村里研制出农家肥氮磷钾元素含量高,比例均衡,易被植物吸收,肥效明显,长期使用不会导致出现土壤结块、酸化、破坏土壤结构的现象。
中草药防治则是以羊角拗、钩吻、辣蓼草等为原料制成,同样经过方块试验、杀虫谱广,全部能够生物降解,无残留。再配以诱虫灯杀虫,效果明显且生态环保。
同时,村里还在稻田里放养鸭子,鸭子钻来钻去吃掉害虫,排泄物亦可以肥田。冬季闲时种上绿肥,为土壤提供丰富养分。
农家肥与中草药所用原料大多是村里现有的。合作社统一配制,发放给社员使用,并统一技术,统一管理,收获的稻谷统一销售,实行规模化经营。
生态效益渐凸显
"使用农药、化肥和含有激素的催长剂,会对土地和环境造成破坏。"徐华朝说,在种植生态水稻的这些年里,村里的环境慢慢发生了变化,土壤更松软,水质更清冽。
"以前即使戴着口罩、手套喷洒农药,农户还是会出现头晕、呕吐等不适症状。"黄洪进说,现在不需要成天跟农药打交道,农户种出健康,消费者吃得放心,皆大欢喜。
生态水稻种植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也让他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过去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种植模式行不通了,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才能发家致富;在种好田的同时也不忘保护生态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合作社在品种上不断改良,在包装上不断完善,并多渠道扩大销路,消费者好评不断。陈塘村的生态水稻以电话订货、物流托运的方式来销售,主要销往香港、广东、四川、河南及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徐华朝说,他们正想方设法拓宽市场,扩大规模,推动生态种植产业发展。
上一篇:特色种养响当当 农民致富有希望
下一篇:富硒瑶鸡养殖成致富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