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牧网—-中国农牧企业权威性新媒体平台,网站立足于广西,面对中国和东盟,为“三农”提供促销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宣传服务、物流服务等,为广西农牧企业搭建及时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6月的桂西北大石山区,虽然阴雨连绵数日,但丝毫不影响蒙建祥喂牛的热情。在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胜利村弄代肉牛养殖场内,记者看到,村民蒙建祥用推车运来牧草,忙着投喂现存栏的76头肉牛。
曾是建筑工人的蒙建祥万万没想到,有一天他会回到村里当起“牛倌”,发展养牛业。这个处于石漠化山区的极度贫困村,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农田、水利、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贫困发生率一度很高。
“以前我们在石头缝里种些玉米、红薯维持生计,日子十分艰难。”蒙建祥说,不少像他一样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另寻出路。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得益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胜利村的困境出现转机。修建通村通屯道路、实施危旧房改造、建设家庭水柜……基础设施的改善,让胜利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视野也逐渐开阔起来。
“带动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产业是关键。”驻村第一书记王晖调研发现,以胜利村弄代屯的地理条件,发展肉牛养殖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018年底,胜利村根据“党旗引领·联建联养(种)”运行机制,采取村党支部领导、党员村干挂点、党员能人带动、产业公司合作、贫困户参与的模式,利用扶贫资金建设弄代肉牛养殖场,全村57户贫困户参与其中,首批引进50头肉牛。蒙建祥到外地学习掌握饲养管护、疫病防控等养牛技术,成为屯里的“养牛能人”。
王晖介绍,牛犊成本采取“先养后付”方式,村民从产业公司免费领取牛犊,由养殖场统一养殖,保价回收后再进行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考虑到养牛需要牧草,村里向每户收取2000元作为初始饲料费,同时每户用一亩地种植牧草,保证饲料的本地化供应。”
种植牧草后,每亩土地收益翻了好几番,这样的模式吸引不少村民纷纷加入肉牛养殖队伍。截至2019年底,养殖场共引进肉牛120头,发动村民种植牧草100亩,参与养殖的贫困户增加到99户,第一批出栏44头肉牛,扣除成本和下一步发展资金,每户获得首次分红1000元。
常年在外打工的贫困户班勇,也回到屯里的养殖场参与养牛。“以前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现在年收入增加不少,也不用离开家乡在外奔波了。”班勇说。2019年,班勇一家顺利实现脱贫。
“通过粤桂扶贫协作帮扶项目,今年弄代屯再加建一个养殖场,近期打算引进120头肉牛,届时胜利村的肉牛存栏量将达到300头以上。”王晖说,除肉牛养殖外,胜利村还大力发展七百弄鸡、旱藕种植加工等产业项目,确保今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特色产业100%全覆盖,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近年来,为破解群众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技术、缺销售渠道等难题,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问题,大化县创新推行“党旗引领·联建联养(种)”产业扶贫发展模式,为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注入“强化剂”。截至目前,大化县已建成“党旗引领·联建联养(种)”扶贫养殖场429个,带动1.1万多户贫困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