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5278003356
  • 公司
  • 供求
  • 特产
  • 新闻

广西农牧网—-中国农牧企业权威性新媒体平台,网站立足于广西,面对中国和东盟,为“三农”提供促销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宣传服务、物流服务等,为广西农牧企业搭建及时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国内焦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在导航出现的栏目 >> 国内焦点 >> 正文

河池桑蚕规模连续14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时间:2019-05-05 来源: 河池日报社 作者:

    春节前夕,地处大石山区深度贫困县——凤山县的凤城镇兴隆村,村民刘发勇一家热热闹闹,格外喜庆。“口袋有钱好过年。”忙着置办年货的刘发勇笑呵呵地说,去年他家依靠土地流转,种植了40多亩桑叶,养蚕50多张,纯收入超过8万元。

    

    在一马平川的宜州区刘三姐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德胜镇上坪村洞口屯,村民兰永静通过种桑养蚕微信群,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蚕农网友的新春祝福。“今年,我准备对养蚕‘神器’进行再改良,争取用更少的人,养更多的蚕。”兰永静口中的养蚕“神器”,是他到农技学校培训后,经过创新改进的蚕房通风隔热系统、自动上蔟平台、电动轨道平台、自动取茧机等近10件各式装备。在兰永静的带领下,该屯99%的养蚕户使用了省力化养蚕技术,年养蚕收入超过8万元的养蚕户达370户。

    

    在河池的工业园区,多家规模超亿元的茧丝绸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一辆辆满载高品级生丝的货车驶出厂区。不久之后,这些来自河池的桑蚕生丝将漂洋过海,进入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企业,成为众多奢侈品牌的指定原材料。

    

    古老的蚕桑茧丝绸产业,正在河池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焕发着新的生机,“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广西桑蚕看河池”的品牌美誉度正逐步形成。据市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新增桑园面积4.68万亩,桑园总面积达90.01万亩;发种量336.2万张,鲜茧产量12.63万吨,鲜茧产值60亿元,桑蚕规模连续14年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中国的大西南是世界蚕丝业发祥地之一,素有“蚕丛古国”之称。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地处广西西北的河池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咽喉要塞,发展茧丝绸产业的文化、地域优势得天独厚。2006年,国家启动“东桑西移”战略后,蚕桑业主产区逐步向西转移,河池抓住这一战略机遇,一跃成为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区。其中,宜州区被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并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一同荣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

    

    特别是近年来,河池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种桑养蚕列入“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在不断探索创新中推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模式,引导产业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帮助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致富。

    

    同时,充分发挥蚕桑产业“短平快”的优势,在贫困村引进、示范、推广桑树优良品种,以及“新桑园快速成林丰产”和中、低产桑园改造等标准化技术;大力推广机械伐条、框叠式小蚕共育、大蚕简易大棚饲养、省力化条桑育技术、省力化蚕台养蚕、轨道式给桑、自动上蔟技术、快速采茧器等省力化技术和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的双赢目标。

    

    此外,积极引导蚕农和茧丝绸企业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去年,全市桑枝食用菌栽培规模突破6000万棒,产菇1.79万吨,产值达1.66亿元;利用蚕沙生产有机肥1万多吨,产值达3000多万元;茧丝绸企业通过“工业+旅游”,不断延长产业链,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仅可以到河池的茧丝绸企业参观生产流水线,还能游桑园、摘桑果,选购优质丝绸品,品尝桑葚酒、桑叶鸡、桑鱼汤、桑叶馒头、特色蚕蛹等“蚕桑大餐”。随着增收渠道的拓展,桑蚕产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