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5278003356
  • 公司
  • 供求
  • 特产
  • 新闻

广西农牧网—-中国农牧企业权威性新媒体平台,网站立足于广西,面对中国和东盟,为“三农”提供促销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宣传服务、物流服务等,为广西农牧企业搭建及时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美食

当前位置:首页 >> 不在导航出现的栏目 >> 美食 >> 正文

木薯小吃里有“爱的味道”

时间:2022-11-03 来源: 玉林日报 作者:黄剑红


  “老板,两份煎木薯饽,一份在店里现吃,一份打包。”在玉林市人民东路与广场东路交叉路口附近,有一家“大平山木薯饽”店。听到顾客点餐,老板娘陶卫华简单招呼了一下客人便忙碌起来。



陶卫华将煎好的木薯饽切块。


  倒油,擀好的木薯饼入锅煎到冒泡起酥后起锅,再均匀铺满黄糖,舀上几勺芝麻花生碎,卷成条状、切成小块、装盘,一道软糯香甜的木薯饽就做好了。


  陶卫华是地地道道的兴业县大平山镇人。她告诉记者,大平山的木薯菜比较出名,她做了十来年的餐饮生意,一直坚持推出家乡的特色美食,深受食客的喜爱。


  花样解锁木薯的吃法


  “小时候,家里种有很多木薯,放学回来就得刮木薯;吃不上米饭,就靠吃木薯充饥,吃到怕了。”70后的陶卫华回忆起以前刮木薯、吃木薯的经历,仍感慨不已。据她说,那个时候的木薯饽没有黄糖、花生之类的配料,更别说有肉馅了,就是纯粹放水煮熟。后来,随着生活越过越好,人们终于不用吃木薯充饥了。如今,人们开始怀念儿时的味道,追求原生态的健康食品,木薯又重回大家的视野,已经从主食转为了调剂口味的辅食,且做法更加多样化,味道也更加独特。



煎鸡笠饽。


  怎么想到要做木薯小吃?陶卫华说:“没刻意去学,都是老一辈留下的手艺,看得多、吃得多就会了。”目前,她店里推出的口味有煮的、煎的、炒的,想吃香脆的就点煎木薯饽、煎鸡笠饽;想吃甜的,木薯饽糖水由黄糖水煮成,还加了枸杞和红枣,健康又养生。炒木薯更加别有风味,混合着辣椒和葱蒜的香味,绵糯可口。


  陶卫华说,她还想再推出一些新吃法如木薯汤圆、莲子饽等,丰富家乡美食的口味。


  家乡味就是要做到极致


  “制作这些木薯小吃,做工考究,程序非常多,用两个字形容就是‘麻烦’。”陶卫华说。虽然市场上也有木薯粉卖,但为了保证口感正宗,她坚持自己做木薯粉。


  做木薯粉,首先得有原材料木薯,陶卫华就发动老家的亲人、左邻右舍种木薯。她80多岁的老母亲为了支持女儿,仍坚持在家种木薯。“必须是以前老一辈种的红皮木薯才有那个口感,现在改良的面包木薯做不出这些味道的。”陶卫华强调。


  “今天回老家挖木薯,店里关门,大家别跑空啦!”翻看陶卫华的朋友圈,每隔几天,她就得从玉林赶回大平山挖木薯、收购木薯、刮木薯、晒木薯,再将木薯或碾成粉,或切好片带上玉林。


  在做煎木薯饽时,需将刚烧开的水边倒进木薯粉中边搅拌,揉成黏稠的团状,再大致擀成饼状。为了提高效率,陶卫华买了一个压面机,将饼状面团放进去就会出来一张长方形的皮。然而,追求完美的陶卫华还不满意,她还会再用一根几斤重的特殊不锈钢擀面杖继续擀面皮,直到擀得更光滑、细薄。她说:“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好,做到极致。”


  将家乡美食传播出去


  陶卫华在玉林做了几年木薯小吃,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她的店面换了几处地方,但很多老熟客都会四处打听找上门来。大家都亲切叫她一声“陶姐”。有些人打包回去给家里老人吃过了,老人会时不时要求年轻人再打包回去给他们吃。


  每天送了小儿子上学,陶卫华就会赶到店里,开始准备花生芝麻碎、炒馅料等,“要保证顾客来了,第一时间就能吃上。”陶卫华说,让她很触动的是,不少顾客吃了都说:吃出了妈妈的味道,吃出了外婆的味道。“就冲着顾客的这份信任,还有我妈妈的支持和帮助,我觉得我更要坚持把家乡的美食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吃到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每一份信任,都不能辜负。”在经营中,陶卫华用心用情,精心烹制出一道道家乡美食,复苏家乡记忆,传递爱的味道,留住舌尖上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