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5278003356
  • 公司
  • 供求
  • 特产
  • 新闻

广西农牧网—-中国农牧企业权威性新媒体平台,网站立足于广西,面对中国和东盟,为“三农”提供促销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宣传服务、物流服务等,为广西农牧企业搭建及时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市县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不在导航出现的栏目 >> 市县动态 >> 正文

“北流小西藏”:小窝古哿鱼渐长渐“大”

时间:2020-11-02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作者:张钰斌

  北流市大坡外镇古哿村被称为“北流的小西藏”是有原因的,这里依旧保存着纯粹的乡土野趣与乡村风景。在古哿村,最出名的是“古哿鱼”。


  日前,记者翻山越岭,一路上沿着蜿蜒曲折的山村公路,终于到达古哿村,村中的水泥路已铺展延伸,在翻越一座小山坡后,在网络上热传的梯田式“袖珍鱼塘”便出现在眼前。


  “古哿鱼”有着悠久的历史


  梯田式“袖珍鱼塘”在半山腰相连成片,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禾花鱼在梯田里逐水游戏。古哿村党总支书记陈大文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养鱼,村民们给田埂砌上了水泥,在田块外围设置了水管,方便水流不断流动。

 


  梯田式“袖珍鱼塘”在半山腰相连成片,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古哿村养鱼的历史已有数百年。我小时候就常见祖父辈在田里挖小鱼窝养禾花鱼。”陈大文是地地道道的古哿村人,说起“古哿鱼”如数家珍,言语间充满自豪。多年来,村民们沿袭着先辈“小窝养大鱼”的传统养殖方法,“古哿鱼”在北流市早已小有名气。


  “我们养禾花鱼,就是由它们在田里自由成长,稻子熟了,鱼也长大了。”陈大文告诉记者,“古哿鱼”分禾花鱼与水窝鱼两种,每年春种插秧时,村民就将鱼苗放在稻田里,如今每年每亩能够实现增收1000多元。


  古哿村四面环山,山泉自上而下汇流自山脚,水源十分丰富。“古哿村海拔较高、平均气温较低,优越的自然环境成就了‘古哿鱼’的品质。” 陈大文告诉记者,古哿村里80%~90%的村民都养有鱼。


  “水窝鱼生长慢,一般要养五六年才能卖,大的每条可长到5公斤以上,味道也与众不同,腥味淡、肉质鲜美柔韧。” 陈大文说。


  “古哿鱼”渐热,山村谋求大发展


  古哿村是大坡外镇最偏远的山村,这里举目可见绵延的山脉,但重重大山既是风景,也是发展的阻碍。


  “古哿村是自治区级‘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贫困村,一直带着这个帽子,闭塞的交通阻碍着村子的发展。”陈大文告诉记者,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发展新希望。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后盾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古哿村大部分的道路修好了,村里的农产品也有了销路,村民的收入在逐年提高,2019年,古哿村顺利摘帽。


  交通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慕“鱼”而来,给村民带来了实惠。下山时,记者遇见了正在自家鱼塘里捕鱼的村民蒙良有,“每公斤可以卖到70元,平日里也有外地人专程到这里购买。” 蒙良有告诉记者。

 

  村民蒙良有向记者展示自家鱼窝里的鱼。


  “交通改善了,我们的农产品走出去了,和外界联系日趋紧密,村民们发展的路子也渐渐多了。” 陈大文告诉记者,在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干部的动员下,村民继续发挥稻田、小水窝的养鱼优势,扩大养殖规模。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干部则积极畅通销售渠道,群众增收效果明显。


  “现在比较紧迫的问题就是运输。” 陈大文告诉记者,如何将村里上万尾“古哿鱼”新鲜地送到外地的餐桌上?这成了干部们思考的又一个问题。


  “我们到过浦北、深圳考察,大家商量着明年引进充氧设备,做好运送物流,把我们‘古哿鱼’销售出去。” 陈大文说,未来,村里打算打造生态旅游,让古哿村赶上奔赴小康的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