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5278003356
  • 公司
  • 供求
  • 特产
  • 新闻

广西农牧网—-中国农牧企业权威性新媒体平台,网站立足于广西,面对中国和东盟,为“三农”提供促销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宣传服务、物流服务等,为广西农牧企业搭建及时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市县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不在导航出现的栏目 >> 市县动态 >> 正文

古楼紫黑香糯米 脱贫致富“金钥匙”

时间:2020-09-10 来源: 柳州日报 作者:覃科

  故事背景: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古楼村辖2个自然屯,有275户1148人,是“十三五”期贫困村,也是柳州日报社定点扶贫对象。在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全村于2016年脱贫摘帽。到2019年底,尚有11户30人没有脱贫,贫困发生率为2.61%,低于国家规定的有关脱贫标准,今年将如期脱贫出列。

 

  提起古楼村,很多市民也许会茫然,但若提起“古楼1号紫黑香糯”,其以所独有的补血养气功效,素有“药糯”之称而深受市场和市民的追捧,不仅成为贫困户和村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更与市委书记郑俊康结下了一段佳话。

 

  本期主角:石秀仙(古楼村妇联主席,致富带头人)

 

  出场人物:黄祖强(大年乡党委副书记、乡脱贫攻坚工作分队队长)、黄卫福(驻村第一书记)、陆培英(古楼村脱贫户)

 

  8月27日上午8时许,古楼村大米加工厂碾米机轰鸣的声音开始响起,石秀仙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指导村民并时常参与碾米、加工和包装一袋袋“古楼1号紫黑香糯”;查看电脑,了解市场需求和订单情况;做妇联的一摊子工作……日子过得累且快乐着。



 

  2016年前,作为普通村民的石秀仙从来没有想到能过上如今的生活。当时的她在家务农、抚养3个孩子,一年辛辛苦苦干,得不了多少钱,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在外打工的丈夫,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十分困苦。在村委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帮助下,她于2016年底脱贫。眼看着生活一天天好起来,2017年1月的一场火灾,又让石秀仙一家陷入困境。虽然不至于返贫,但未来的生活怎么办?在她彷徨焦灼之时,驻村工作队员站了出来:“石秀仙是一个勤劳的妇女。当时我们上门动员她试种紫黑香糯,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时任古楼村第一书记的黄祖强说,虽然有外地成功的实例,但毕竟在古楼村乃至于全乡都没有人种过,紫黑香糯会是“水土不服”还会是结出硕果,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怀揣着希望和梦想,凭着一股子韧劲,石秀仙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着自己的10亩田地。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底,紫黑香糯试种成功,平均亩产达250公斤。在后援单位的积极努力下,紫黑香糯很快按1公斤15元的价格销售一空。面对累累果实,石秀仙笑了,驻村工作队员也笑了……

 

  石秀仙试种紫黑香糯尝到了甜头,驻村工作队员也顺势而为,与石秀仙一道走村入户动员观望的村民加入到种植紫黑香糯的行列。2018年,大年乡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分队大力引导各个村屯开始规模种植紫黑香糯,种植面积500多亩,其中古楼村有30多户村民(含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种植紫黑香糯80亩。当年底,全乡的紫黑香糯迎来大丰收,实现产量近13万公斤,其中古楼村的产量有约2万公斤,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18年8月,石秀仙当选古楼村妇联主席。为了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人品尝到清新的空气、秀美的山水滋润生长起来的生态大米,在驻村工作队员的悉心指导下,石秀仙学会了上网,学会了网上交易。据统计,通过电商平台,2019年,共为6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销售1.5万公斤紫黑香糯,销售额达24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和增收。2020年初,石秀仙加盟融水县电商服务中心,注册成立了融水县仙姐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期待再次一展身手。

 

  今年1月,石秀仙承包了古楼村村民合作社建立的大年乡首个大米加工厂,将仅仅是碾米脱壳的业务予以拓展,开始收购包括紫黑香糯在内的大米并进行加工和包装、销售。“我现在在加工厂分装大米,每个月可以增加收入2000元。”50岁的脱贫户陆培英说,孩子在外读书,丈夫出去打工后自己在家仅仅是种大米,现在额外有工做,生活也充实了许多,而且加工厂收购大米,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大米丰收卖不出去了。



 

  市场经济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牌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古楼1号紫黑香糯’这个品牌名称还是经过郑书记的提示而成。”黄祖强说,2018年,郑书记在融水县拱洞乡召开扶贫领域调研座谈会。听取了大年乡党委书记莫先伟关于古楼村发展特色产业的汇报后,郑书记指出,你们要打民族牌,发展自己的产业,就要搞出特色来,像柳州日报社搞“柳州1号”一样,抢先做1号。

 

  由此,“古楼1号紫黑香糯”应运而生,也由此,这个品牌伴随着参加房博会、农博会等进行展销,伴随着柳州日报社电商平台的大力推广和每年作为职工慰问品进行采购,伴随着《柳州日报》《柳州晚报》的大力宣传而广为人知,进入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成功的喜悦并没有束缚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的思维和手脚。“我们经过市场调研和分析,察觉到因广种紫黑香糯带来的市场有出现饱和迹象,所以我们果断地转变思路,拓展产业发展渠道。”黄卫福说,今年4月,驻村工作队员向柳州日报社申请产业发展援助资金,购买了一批香粳米谷种,引导村民种植香粳米58.5亩,预计10月份迎来收获,可实现产值15万元。这一举措改变了全村大米种植结构,增强了发展后劲,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