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5278003356
  • 公司
  • 供求
  • 特产
  • 新闻

广西农牧网—-中国农牧企业权威性新媒体平台,网站立足于广西,面对中国和东盟,为“三农”提供促销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宣传服务、物流服务等,为广西农牧企业搭建及时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农业产业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 >> 农业产业化 >> 正文

发展产业,让农民的口袋鼓了起来

时间:2019-05-10 来源: 桂林日报 作者:蒋伟华 汤世亮 景碧锋

  游客到茂谷柑果园里参观采摘。  



红提产业成了中峰镇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张春声(右)和村民查看茂谷柑的长势。

 

    陈明标指着一片生姜地说,村里靠着生姜产业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硬是没有留守现象。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兴旺,产业兴则百业兴。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各项政策,极大推动了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也激发了各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大家群策群力,涌现出了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产业,让农民的口袋鼓了起来,陆续走上了致富路。近日,记者走进部分乡村,了解到了他们发展产业背后的故事。

        

    小生姜形成大产业,让八百人的村庄没有“留守”现象

   

     “这两年生姜行情好,今年我们村又扩种了三分之一。”立夏时分,平乐县同安镇仁塘村委榕塘自然村村民陈明标高兴地说。小小生姜长期以来在他们村里形成了大产业,让八百人的大村庄硬是没有“留守”现象,村里一片其乐融融。

    

    眼下,雨水充足,干净宽敞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村里,道路上小车、三轮车、摩托车络绎不绝。走进村里,一座座楼房彰显着村里的繁华。村前屋后一片片绿油油的都是刚种下去不久的生姜,不少村民在村口的一棵大榕树下或乘凉休息或吃饭,一切显得温馨而安详。

    

    60多岁的陈明标当过村组长也当过村支书,对村里的发展了如指掌。

   

     “看看我们的房子。”他开心地说,村民现在翻新或新建楼房都不算稀奇,上世纪80年代村里就开始有人建楼房了。

    

    “瞧我这摩托车。”他说,自己的摩托车都换了几台,1998年他就花3000多元买了第一辆摩托。这时,一位与记者同行的干部感叹说,1998年他刚参加工作,工资是287元,当时一辆摩托车价格是自己一年的工资。得益于生姜种植,榕塘村民早早地富裕起来。

    

    榕塘村不大也不小,村里现在有800多人口,但水田不多,平均一个人不过6分田。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后,村民就开始积极发展产业。当时除了种植水稻,有老人从外地引进生姜种植,最开始是自己吃,后来挑到街上卖,销路不错。村民也陆续跟着种植,并从蒙山引进品种。因为村里生态环境好,远近闻名,他们种出来的生姜品质好,十分俏销。

   

     “种水稻效益还是低些。”陈明标坦陈,上世纪80年代村里就开始采取轮作的方式种植。上半年种生姜,下半年种水稻。当时一亩地可以产1000公斤以上的生姜,一公斤生姜可以卖到三四元,收益颇丰,有闲钱后,不少村民开始将泥巴房拆除建红砖房。也就是说,30多年前,村里就起了红砖房,不少村民还盖起了楼房,这在整个乡镇甚至全县、全市都为数不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发展产业的时候,全国农村迎来了外出务工的热潮,而榕塘村的村民对此却“无动于衷”。

    

    陈明标自豪地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种的生姜名气越来越大,水平也越来越高,一亩地一般可以产三四千斤。有的村民种植一两亩,有的种四五亩甚至十多亩。由于种生姜的土地要轮作,不能年年种,为了扩大产业,村民开始到周边的乡镇去租地种植。同时,其他村子或乡镇的村民也乐意请榕塘村村民上门指导生姜种植技术。陈明标说,因为土地少,生姜又要轮作,现在村民在本村种植的生姜只有四五十亩,在附近村子和乡镇租种了两三百亩,种一亩生姜价格好的话可以赚一万元左右,村里的整个生姜产业就有几百万。

    

    有了钱,村民开始翻新楼房,买起了小车,并热心为村里做公益事业。村里要修路了,一句话,村民积极让出土地,邻村要修路架桥了,村民也主动让地。村民陈明阶七八年前在村口建了200多平方米的门面收购生姜,几年前门面不再使用了,他主动让出来,免费给村里当老人活动室,一天二十四小时开放,每天晚上村民都来这里跳舞。

    

    有了生姜产业的支撑,村民几十年来基本没出去打工。陈明标初步统计,目前全村800多人口,真正出去打工的屈指可数,不过二三十人,几乎没有“留守”现象。他自信地说,“我们村里可能不算很有钱,但要比生活水平、幸福指数,在整个同安镇乃至整个县,我们村排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红提种植,让大庄田村村民生活红火起来

    

    5月1日,国际劳动节。资源县中峰镇大庄田村村民王顺友没有歇息。趁着天气好,他跟妻子两人得抓紧时间把10亩多红提枝条修剪一遍。“一年的收成全靠它们哩。”

    

    今年48岁的王顺友是土生土长的大庄田村人。据他回忆,之前村里没有红提产业,村民就靠种水稻养家糊口。大庄田村临近中峰集镇,全村1195户,4200多人,地势平坦,人均水田一亩五分多。“以前田多也没有用,大伙口袋干瘪瘪的,村民就靠种植水稻养家糊口,农闲时间就去镇里和县城打零工。”王顺友回忆说。“饭是够吃饱,但口袋里没有钱啊。”村支书王荣华叹息说。他告诉记者,10多年前全村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不要说建新房,就是买包烟抽的钱都没有。”王荣华说。

    

    穷则思变。2002年,大庄田村老王家屯的6户村民带头在自己的地里种上了红提。红提一年后开始挂果,当时一公斤红提卖到了八九块钱,这一消息震惊了大庄田村的村民。“我们种田除去化肥、农药这些成本,一亩能赚三四百就不错了,而他们当时种红提一亩产值能超万元,这是想都不敢想的啊。”王荣华回忆说。

    

    看到老王家屯的村民种红提赚了钱,大庄田村村民纷纷跟种红提,到2005年全村红提种植面积就突破了1000亩。红提成了大庄田村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你看我们村里大多数人都建起小洋房,开上了小汽车,这都是前几年种红提得的钱。”王荣华乐呵呵地说。据他统计,截至去年底,大庄田村红提种植面积超过了35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也超过了万元。

    

    “没有红提产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王荣华颇为感慨。他告诉记者,虽然近些年各地红提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红提价格较之前有所下降,但他们仍在尝试种植不同的红提品种,同时通过提升种植技术增加产量,让红提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作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不仅大庄田村民种植红提,中峰其他村屯也发展了红提产业。中峰镇镇长蒋勇文告诉记者,该镇近10年来的红提产业发展有了诸多变化,从红提的引进到技术的更新,从规模的扩大到产业链的形成,从“广西红提村“广西红提之乡”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从农业生产到观光旅游,红提种植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一大强农富民产业。据统计,中峰镇去年红提种植面积1.3万多亩,总产量2.5万多吨,产值上亿元。

    

    “漓江挑夫”,樟桂村里的产业品牌之路

    

    月初,春夏之交的一个下午,记者跟着樟桂村的支书张春声,站在阳朔县阳朔镇的一个山坡顶上,一起向远处眺望。只见重叠起伏的山间,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桔园,一眼望不到边,简直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绿油油的树叶,青疙瘩小果,加上阵阵微风,让人顿时感觉到心旷神怡。远处,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在山间桔园的掩映下,美丽极了。

    

    樟桂村委位于阳朔县北部,属于阳朔县百里新村的一部分,毗邻县城。这个村子有8个自然村,900多户,3400多口人。尽管地处阳朔东北部,毗邻白沙、金宝金桔产业种植基地,樟桂村委在种植金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茂谷柑种植,同时也积极种植皇帝贡柑、椪柑、桂花梨、砂糖桔、蓝莓、山楂等各种水果。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樟桂村的水果种植已经从阳朔县拓展到临桂、鹿寨、柳城、富川等周边县区,全村年收入超过1亿元。樟桂村里,收入十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村民大有人在,那一幢幢小洋楼就是村民富起来最有力的标志。

    

    十几年前,在桂林做水果生意的张春声发现,桂林各地的水果种植风起云涌,特别是阳朔金桔的大面积种植,让张春声感到震惊,也让他有了回乡种果的想法。

    

    张春声认为:“要发展水果种植,必须有基地,有规模,才能有市场。”他主动联系当时的镇政府,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修好了县城通往樟桂村的公路,争取项目资金10万元,购买优质茂谷柑苗7000多株,免费分发给村里的群众。

    

    当时正值产业转型调整期间,水果价格持续上扬。老百姓看到白沙镇的群众种植金桔效益好,因此一经政府倡导,积极性都很高,茂谷柑就这么大面积地种植起来了。

    

    张春声高中毕业,做过水果生意,爱思考有想法,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当初他选择种植茂谷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茂谷柑成熟的季节,跟每年5月份后夏秋冬季水果的大量产出不同,春季相对而言是水果的“空档期”,而茂谷柑恰恰就是每年春节过后的3月到5月成熟,是典型的“春季水果”。

    

    种植新品种反季节水果,让樟桂村的村民收入一点儿也不比种金桔的差。樟桂村开始大面积地扩展种植面积,村里的山山峁峁都种上了茂谷柑,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还在外承包土地,种植了7000多亩。

    

    在张春声的眼中,樟桂村形成了种植产业并不算啥,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在阳朔其他地方的人一窝蜂种植金桔、砂糖桔的时候,樟桂村审时度势,科学定位,在种植金桔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实施绿色有机种植,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村产业发展的路子。

    

    2009年,樟桂茂谷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如今,合作社的社员已从创立之初的十几户发展到600多户,涵盖了村里的大多数人家。很多外地的客商、水果老板也加入了合作社,该合作社采取“统一供苗,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发展渠道,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今,该合作社的水果种植面积达12000多亩,形成了以反季节水果种植为特色的增收产业链,实现了“带动农民共同发展,户年均增收1万元”的发展目标,为群众找到了一条致富发展的好路子。

    

    这两年,全国多地水果的价格大幅下降,销售屡屡受挫,然而,位于阳朔东北部山区丘陵地带的樟桂村委,茂谷柑每公斤卖到了10块钱左右。

    

    在樟桂村,以茂谷柑为代表的一系列水果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品牌影响,樟桂茂谷柑专业合作社注册的品牌商标“漓江挑夫”已经成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合作社搭建了农超直接对接、统一销售的平台,与香港瑞丰公司、法国家乐福超市(全国180家门面进入直销)及湖南、福建等各省市经销商签订水果直销协议,建立长期供货关系,降低了生产风险。

    

    记者手记

    

   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习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今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专项行动;今年2月28日,桂林市乡村振兴大会进一步明确: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升三年行动,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举措,旨在通过农业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榕塘村、大庄田村、樟桂村只是我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8年我市立足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全市“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92.86%;贫困村成立新型经营主体个数为751个,带动贫困户16506户;成立产业基地114个,带动贫困户3686户……一个个产业的形成和兴旺带领着我市农村群众走向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