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5278003356
  • 公司
  • 供求
  • 特产
  • 新闻

广西农牧网—-中国农牧企业权威性新媒体平台,网站立足于广西,面对中国和东盟,为“三农”提供促销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宣传服务、物流服务等,为广西农牧企业搭建及时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农业产业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 >> 农业产业化 >> 正文

一头牛牵出的产业链

------ ——都安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项目观察

时间:2018-08-24 来源: 广西农业信息网 作者:尹如琴 庞东霞 廖庆凌

    在严重石漠化地区,扶贫产业能发展什么?光给资金行吗?去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关切询问,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陈继勇心中引起强烈震动——两个问题问出了都安的短板,戳到了痛处。陈继勇是当时参加座谈会的全国5个深度贫困地区县委书记之一,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精准扶贫面临脱贫摘帽和生态保护两场战役,怎么打?如何赢?找准产业方向、激发内生动力,甚为关键!

 

    通过实践和探索,都安看准并坚决推进贷牛还牛、贷羊还羊和粮改饲生态的种养模式,成了破解难题主要的、可行的策略之一。

 

    创新模式,让贫困户“无障碍”参与

 

    缺乏启动资金,是贫困户脱贫面临的第一道“坎”。

 

    下坳镇隆坝村贫困户蒙绍敏,曾饱受资金难题困扰。去年5月在帮扶干部的引导下,从企业“贷”到一头牛犊,饲养一年多长到413公斤,以每公斤28元卖回给企业,扣除成本后,赚了一笔不小的差价。

 

    8月3日,蒙绍敏手里紧攥着刚领到的11564元卖牛款,脸上荡漾着微笑:“我要继续贷牛养,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现在像蒙绍敏这样参与贷牛还牛、贷羊还羊项目的贫困户越来越多。在东庙乡安宁村弄东屯,有92户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合作社参与养牛,其中有86户贫困户。“合作社成员共同筹资、共同出力、共担风险、共同致富,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贷牛还牛盈利、投入劳力等取得收入。”驻村第一书记蓝凛介绍,安宁村建立了3个养殖合作社4个牛场,贷牛还牛项目实现了对全村贫困户的全覆盖。

 

    贷牛还牛是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资金扶持贫困户养牛,贫困户免费从企业贷牛,把牛养大后再“还”给企业,企业扣除牛犊费用后收益归贫困户所有。贫困户还牛后再贷牛,滚动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增收。

 

    养殖户劳动力充足的可以自养,没有劳动力的可以请合作社或能人代养,劳动力不足的可以互助共养、联建联养,方式灵活多样。

 

    如此一来,贫困户参与贷牛还牛项目完全没了障碍。这点燃了群众养牛养羊的热情,激活了脱贫的内生动力。不到两年时间,都安肉牛从9.27万头发展到近15万头,肉羊从69.42万只发展到近80万只,带动贫困群众13072户54902人。

 

    贷牛还牛、贷羊还羊项目让人们看到了在大石山区发展扶贫产业的希望。河池市把贷牛还牛项目列入市级层面“十大百万扶贫产业”予以扶持。都安计划到2019年底养牛达到20万头,养羊达到100万只,实现“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社、户有牛羊(户均一头牛或10只羊以上)”的目标,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从而实现脱贫摘帽。

 

    合力扶持,把贫困户风险降到最低

 

    贷牛来养,万一牛意外死亡怎么办?

 

    “政府给贫困户每头牛投保400元,如果牛犊出现病死等意外,保险理赔完毕后贫困户可补领养1头牛犊。”保安乡贫困户周生峰说,如果没有保险兜底,一头牛犊五六千元,万一死了,大多数贫困户都负担不起。养殖与风险相伴。如果考虑不周、措施不当,贫困户不仅不能增收,还可能背负债务。

 

    为降低养殖户的风险,都安建立了“政府、企业、保险、帮扶干部、农户”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帮扶机制。政府搭建平台,专门成立牛羊产业服务中心,跟踪服务;引进企业建设种牛繁育养殖基地,保价回购;引入保险企业为牛犊上保,共担风险;帮扶干部当好联络员,穿针引线;农户科学养殖,实现增收。以此形成协作帮扶长效机制,让养殖户在养殖全过程有保障。

 

    为补强养殖技术短板,该县聘请广西大学和广西农科院的专家作为养殖基地的长期技术指导员,引进“微生物+”等先进技术、理念和管理方法,搞生态养殖繁育。在牛犊身上植入可追溯芯片。在养殖过程中,企业协助畜牧部门为养殖户随时提供日常技术指导及防病治病服务。

 

    “技术开发和引进,‘单打独斗’的养殖户做不了,需要政府协调推进、企业参与。”陈继勇说,引进、推广技术主要围绕三个目的:一是防病治病,二是实现生态养殖,三是提高养殖效益。

 

    传统的规模养殖,人在远处就闻到臭味,可记者走进圈养着数千头牛的地苏镇大都华牛生态养殖基地,并没有闻到刺鼻气味。“我们采用微生物先进技术处理,基本消除了臭味。”基地负责人说。

 

    “技术运用得好,牛平均每天可长4斤,不懂技术平均每天长2.5斤就了不起了。”地苏镇拉棠村养殖大户韦克对此深有体会。他存栏的18头牛个个毛光体肥。

 

    产销对接,实现项目惠农最大化

 

    农产品卖得出去,农民才能“变现”增收。

 

    当牛羊扶贫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肉牛肉羊供应量必然超出本地的市场需求,届时销路将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卡口,如何拿出“管用措施”?都安未雨绸缪,引导龙头企业投资3亿元建设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牛羊屠宰加工厂和电商销售中心等,推动牛羊扶贫产业产销畅通、无缝对接。

 

    “对口帮扶河池的深圳市牛肉羊肉消费量大。屠宰加工和仓储物流一体化能保证头天晚上牛羊在都安进屠宰厂,第二天早上生态牛羊肉出现在深圳市民的餐桌上。”陈继勇说,“更重要的是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一头牛创造出两头牛以上的价值,还可增加贫困人口就业,使项目惠农最大化。”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都安一头牛拉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繁育、养殖、屠宰、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每个环节都有企业在做或牵头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

 

    牛羊需要青饲料,都安顺势“以奖代补”实施“粮改饲”工程,动员群众将原先种玉米的旱地改种牧草,以种定养、以养促种、草畜配套、循环发展。目前全县“粮改饲”种植面积已达5.1万亩,产值超亿元。“粮改饲”既绿化了旱地荒坡、保护了生态,又促进农民增收。

 

    “原来种玉米每亩地每年收入约300元。”韦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改种牧草,一年可收三季,比种玉米多收2500元左右。”

 

    深度贫困的都安全县89%是石山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硬中之硬、坚中之坚”,脱贫任务艰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一年多来,我们的产业方向更加明确,尝到甜头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更足、自觉性更高。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全县脱贫!”陈继勇说。